一、消失的老县城北旧城村位于南宫市西1.5公里的地方,现在全村有多口人。在南宫市,北旧城村知名度很高,村子所在的位置是当年的老县城。据说周朝时有个鲁国人,复姓南宫名适字子容,曾经在此地居住。这个人很有德望,是当时名人,世称南宫子。刘邦建汉后,便用此人姓氏做县名,以示为“礼义之”,这就是南宫县名的由来。明宪宗成化十四年(公元年),南宫遭受洪水,县城因为地势低洼全部被淹没冲毁,于是便在公元年,将南宫县城东迁飞凤岗,就是现在的南宫城所在地。当时并不是所有的人都搬迁走了,还有一部分居民选择了留下,渐渐就有了北旧城村。尽管是老南宫的县城所在,不过现在的北旧城村已经看不出当年作为县城时候的威风了。当年发大水的时候,几乎整个县城都被水淹没,没有留下多少原来建筑和东西。走在村中,街道两边不时可以看到青色方砖建造的老房,与近在咫尺的红色砖房并肩而立,见证着岁月漫长的变迁。这些老房很多早已不再住人,只剩下门上的一把很大的铁锁,更是让人产生出一种怀旧的心情。
二、红色的塔与寺
南宫最有名的当属普彤寺和普彤塔了。据史料记载,普彤寺建于东汉永平十年(公元67年),比著名的河南洛阳白马寺早建一年。而普彤塔始建于东汉明帝永平十二年(公元69年),永平十五年正月十五日落成,比洛阳白马寺塔还早建成两年,堪称“中国第一佛塔”。《南宫县志》中记载“该塔名称来历无载,据传寺初建时,供有‘菩萨娘娘’,又因塔砖多朱红色,塔顶佛像亦为红铜铸造,故名普彤塔。”在这之后,一座座殿堂在历朝历代袅绕的香火中建立起来,规模越来越庞大,逐渐形成了寺院。随着岁月的流逝,几度兴衰,现在意义上,普彤寺是在原有规模基础上所修葺和重建的,殿、碑、阶、树,年代参差的营造出岁月长廊。如今的普彤寺就在北旧城村子东北,占地面积达2.5万平方米,寺院中一派庄重祥和之气,大规模的修缮之后,普彤寺面貌焕然一新,无论寺门、大殿还是寺墙都被涂上了深红色。普彤寺有三座大殿,由于是新年,拜佛的人很多,院里非常热闹,但来来往往的僧人和居士依然面色平静、有条不紊。普彤塔位于寺的南面,塔为八角实心砖塔,共9级,塔高30多米,塔基直径有5米,南面设石围。塔身侧面呈拱形,每层每面各有一个小门。宝塔每级出檐,檐下翘置斗拱。在塔第八层斗拱外出翘头,有一个小斗托住塔檐,塔顶装有“仰莲钻首”的铁质塔刹,远远看去威严庄重。塔的须弥座正南面还有一门洞,直至塔心。塔上的小门空间不小,村里一个大叔说,他小时候上学的时候,曾经拿着课本和小伙伴们爬进塔上的小门里读书呢!普彤塔建成后,经过曹魏(三国)、唐、宋等各朝的重新维修。其中,明嘉靖十五年维修时动工规模较大,并按照明代建筑风格修葺一新。值得一提的是,年邢台地震,塔顶震掉3尊铜佛,均为红铜质菩萨像,最大的一尊是观音菩萨,高不到半米,重8公斤多,具有很高的文物价值和艺术价值。
三、看不到的大风亭
南宫还有一处有名的地方——大风亭遗址,原是南宫“明代十景”之冠。大风亭是为了纪念东汉光武帝刘秀而建。据旧志记载,公元24年,刘秀巡河北,听说王朗兵至,便急渡滹沱河。当他赶到南宫的时候,遇到了大雨,于是引车走进道路一旁的空舍,手下冯异抱薪,邓禹点火,刘秀靠着灶火干衣。后人据此立了一座大风亭,表示怀念。据说当时冯异曾向刘秀进麦饭,于是亭子又名麦饭亭。现在北旧城村有一所幼儿园,教学楼前面的花坛就是当年大风亭的位置。幼儿园门口两个圆圆的石头门墩已经有些残破。走进大门,就看到两大一小三块石碑,石碑全部面向西面,每块石碑碑身两面都用水泥加固。县志中记载大风亭为四角方亭,四面各有匾额,正面书“大风”,背面和侧面分别书“龙翔凤翥”、“歧并微峰”、“汉京圣迹”。至清嘉庆二年(公元年),大风亭“亭圮碑断”,当地人出资重修,但又因年久失修,大风亭又渐渐废圮,到现在消失不见了。
现在很多人一直努力寻找着关于大风亭的蛛丝马迹,但是除了三块石碑,别的与亭子有关的东西便再也没有了。三块石碑左边的一块是“重修大风亭碑记”,中间一块上刻着“大汉世祖皇帝驻跸”,右面一块则刻着“大明成祖皇帝驻跸”,两块石碑下都有赑屃(注:音bìxì,传说中像龟一样的动物),因为孩子们经常在上面玩耍,已经被磨得很亮了。根据背后已经模糊的字迹来推断看,两块皇帝驻跸碑应该是明朝所立,“重修碑记”应该是在清朝年间。前两年院子门口还有两个石狮子,可是后来被人偷走。据说,大风亭旁边还修建有一座大殿和两个厢房,规模不小。大殿中供奉着一座巨大的铜像,这个铜像手捧一本书,也是铜质,上面都可以坐一个小孩,足见之大。遗憾的是,铜像在文革时期被推倒,放进了熔炉……
四、姊妹塔的传说
与南宫市相邻的衡水冀州也有一座塔,据说和南宫的普彤塔原是一对“姊妹塔”,村里的年纪大一些的都知道这样一个有趣的传说。很久以前,南宫这块地方还是大海。后来海水枯了,一条有神性的鲤鱼被沉淀的泥沙埋在了地下。这条鲤鱼太阳下山入眠,鸡鸣三遍苏醒,醒来后一翻身大地就闹地震;一吐水就发水灾。而洪水来自两个像水井一样的“海眼”:一个在南宫,一个在冀州。这年,有一对美丽的狐女来到这里。她俩是孪生姊妹,分别叫静妮和伶妮,但是不知道她们谁是姐,谁是妹。一日,她俩来到赵州地方,见鲁班师傅一夜之间便修起了“石桥”,于是一齐找到鲁班拜师学艺。鲁班见二人心诚志坚,就答应了。拜完师傅,该姐妹互拜,这就把她俩难住了。鲁班师傅沉吟一下说:“南宫和冀州有两个‘海眼’世代为患,你俩现在去将它们堵上。先堵上的为姐,后堵上的为妹。”他又叮咛必须天黑动手,鸡叫三遍竣工,否则就会前功尽弃。冀州的静妮一心想要堵死“海眼”,使八方百姓不再遭难。鸡叫头遍,一座冀州塔修好了。静妮脸上露出了自豪的微笑,然后她来到一条河边,脱下衣服下河洗澡。等她上岸穿衣重新来到塔前,抬头一看,大吃一惊:塔尖不见了!原来在南宫造塔的伶妮,修好塔身后,已经鸡叫了。她为了能够当上姐姐,就趁静妮下河洗澡,搬起冀州塔的塔尖,安放在自己的“南宫塔”上。由于夜里心慌,塔尖放得有些歪,结果,伶妮的南宫塔先造好了,当了姐姐;静妮的冀州塔少个尖,做了妹妹。鸡叫三遍,鲁班师傅望着耸立的“南宫塔”说:“神鱼要醒了,你们造的‘姊妹塔’能不能压住神鱼翻身呢?”话音未落,地下传来一阵轰鸣,大概神鱼在地下发怒了,可是地壳只是微微颤抖一下就不动了。师徒三人一阵欣喜,细看却发现南宫塔身裂了一道缝。鲁班师傅忙用箍将塔锔住,用斧头一敲,塔身发出“空空空”的声音。他脸一沉说:“这塔垒得快,可惜里面有假!”来到冀州,见塔身完好无损。鲁班师傅高兴地夸奖:“妹妹这活儿比姐姐实在!”这时伶妮惭愧地低下头,终于向师傅承认了自己的错误。至今,南宫和冀州这对“姊妹塔”依旧巍然屹立着。果然冀州塔没尖,南宫塔尖有些歪,塔身还有一道裂缝,用巨大的铁箍箍着……
五、南宫湖的由来
历史赋予南宫这个地方独特的魅力,很多名字本身就是一个故事,就像大庆路的名字就是南宫鼎盛时期,提出“工业学大庆“的缘故而得名,南宫湖名字还远没有群英湖叫的开。南宫湖的前身是古水潭,古水潭形成于夏代至宋绍熙年间,当时是黄河干流支脉过境南宫,经新河、武强由天津入海,造就而成巨鹿、任县、隆尧、宁晋间的大陆泽。上世纪70年代工程建设过程中因群英荟萃,故名“群英水库”,后更名为“群英湖”。
至年,群英湖更名“南宫湖”。关于这片水域的由来,南宫有一个更为历史悠久的民间传说,话说某年地震,从普彤塔上掉下一块牌子,牌子上有这么几个字“距此塔一射之地有宝”,翻译成白话就是,离这个塔用弓射一箭的距离埋藏着巨大的宝藏,但这一箭是什么人射,能射多远,无法估计。
于是大家为了寻找宝藏就挖了一个大坑,这个坑就是后来的南宫湖。
当然这些说法都是在民间流传,至于到底有多少真实性,无法考证。很多故事就是这样,只是为了更好地口口相传,于是便多了一些神秘的色彩。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