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历史乱成一锅粥的春秋三百七十六

晋国的内乱(7)

赵鞅统领的晋军在铁丘之战取得了胜利,缴获了齐国委托郑国运送给范氏和中行氏的一千车粮食。没有粮草支援,身处朝歌城的中行寅和范吉射就更难坚持下去了。

第二年,即公元前年,晋国朝堂上再次发生了重大的变动——智跞去世,赵鞅从排名第二的权臣晋升为第一权臣。

赵鞅成为晋国执政后的第一个举动,就是重组六军。他裁撤掉中军,取消了中军将和中军佐这两个职位,只保留上军将、上军佐、下军将和下军佐。从此之后,晋国只有四卿,不再是六卿,正卿担任的是上军将之职。

赵鞅这么做的目的当然是为了拉拢韩氏和魏氏,打击智氏。重组后的四卿是这几位:上军将赵鞅,上军佐韩不信,下军将魏曼多,智跞之子智申担任下军佐。

智跞成功地将范吉射和中行寅赶出了晋国,他起先的设想是提拔自己宠信的大夫梁婴父取代中行氏,成为卿,让范吉射的弟弟范皋夷继任范氏宗主,如此一来,智氏就有了两个盟友,力量更加壮大。但是,他没来得及实现自己的设想,便因病去世了。

赵鞅自然不会让智氏一家独大,不但他不允许这种事情发生,韩氏和魏氏也不会允许。将六卿变成四卿,瓜分权力的家族变少了,最符合赵、魏、韩三家的利益,所以赵鞅的主张顺利地实施了。

赵鞅对范氏非常厌恶,不久后就找借口处死了范皋夷,范氏从晋国朝堂上正式消失。六十年前,范氏诬陷栾盈谋反,栾氏的亲友几乎被尽数铲除,一个大家族从此衰败下去;现在,范氏也遭到了败亡的下场,被时代所淘汰。

重组军队后,第二年十月份,赵鞅亲率晋军包围了朝歌。这一次,晋军攻破了城池,中行寅和范吉射在部下的掩护下突围出来,逃亡到赵氏小宗赵稷所在的邯郸。

公元前年秋季七月份,齐、卫两国再度出兵攻打五鹿,希望能够分散赵鞅的军力,以此来救援中行寅和范吉射。率领齐军出征的是田氏的宗主田乞和大夫弦施,统帅卫军的是大夫宁跪。

齐卫联军包围了五鹿,然而赵鞅却不为所动,仍旧出兵包围邯郸。两个月后,邯郸人投降,中行寅和范吉射逃亡到鲜虞,赵稷逃亡到临地(今河北省境内,当时属于晋国)。

冬季十二月,齐景公增派兵马进攻晋国。国夏率领的齐军攻势如潮,一连占取了邢地、任地、栾地、鄗地、逆畤、阴人、盂地、壶口,然后与鲜虞的军队会合,把中行寅和范吉射护送到柏人邑(今河北省邢台市隆尧县西,当时属于晋国)。弦施领兵前往临地迎接赵稷,同时拆毁了临地的城墙。

赵鞅的目的非常明确,就是要将范氏和中行氏的势力彻底从晋国清除掉。于是在公元前年的春天,晋军包围了柏人邑。

柏人邑的大夫名叫张柳朔,使范氏的家臣。当初,受到范氏重用的家臣王生很讨厌这个张柳朔,俩人关系相当紧张。但是,当柏人邑的行政长官出缺的时候,王生却向范吉射推荐了张柳朔。

范吉射好奇地问:“这个人不是和你有仇吗?你为什么推荐他呢?”

王生回答说:“我和他之间的矛盾是私仇,举荐他担任柏人邑大夫则是公事。不能因为私仇而危害公事,不该因为喜爱而废弃过错,也不应为了厌恶而排除善良,这是道义的常规,我岂敢违背呢?”

于是,范吉射便任命张柳朔为柏人邑大夫。

如今,柏人邑被赵鞅率领的晋军团团围困,城池即将被攻破,范吉射和中行寅必须抓住最后的机会突围出去,否则必死无疑。

张柳朔把自己的儿子叫到面前,嘱咐他说:“你跟随家主,尽全力拼杀出去!我必须留下来死守。王生认为我可以肩负起守卫城池的重任,他把死难的大节交给了我,我不能放弃本分,辜负了他的信重。”

张柳朔以必死的决心带领部下与赵鞅的军队战斗,为范吉射和中行寅等人争取到了突围的机会,他们成功突破晋军的包围圈,逃到了齐国,张柳朔则战死在柏人邑城下。

赵鞅剪除了隐患,接下来就要报复曾经帮助过范氏和中行氏的人了。齐国实力强,赵鞅不会贸然与之交手,他选择的攻击目标是相对比较弱小的鲜虞和卫国。

几个月后的夏季,晋军进攻卫国,包围了中牟(今河南省鹤壁市山城区一带)。中牟在战国时期曾经有三四十年的时间作为赵国的都城,后来赵都从中牟迁至邯郸。

公元前年春天,赵鞅率师攻打鲜虞,以报复鲜虞帮助范氏作乱。

公元前年春天,晋军以卫国不顺服为由,再次入侵卫国。

那么,这段时间齐国在做什么呢?盟友遭受攻击,齐景公为什么不出手相助呢?

原因很简单,在位长达五十八的齐景公于公元前年与世长辞了。




转载请注明:http://www.longyaozx.com/lyxlp/17798.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