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大名府的历史变迁
————作者:柴元魁
——————大名府在今大名县大街镇的历史——————
唐五代十国时的大名府
一部《水浒》传天下,世人皆知大名府。大名府的出名不仅是因名著《水浒》而出名,更多的是因为其所蕴含的厚重历史、博大文化和在历史上的辉煌地位而闻名华夏,被世人广为追忆和称颂。
唐德宗建中三年(年)十一月一日,魏博节度使田悦在魏州(治今大名县大街镇一带)拒唐命自称“魏王”,僭改魏州为大名府,置百官,此为大名府名之始。田悦之所以改魏州为大名,取之于春秋时的一个典故,即晋献公十六年(前年),晋献公兴兵东伐,先后灭掉晋国西南部的霍、耿、魏三个姬姓侯国(均在今山西省南部),然后分封给功臣。右将军毕万得到其中的魏国。毕万在前往封地之时,请掌卜大夫郭偃占卜,郭偃根据卦相曰:“毕万之后必大。万,盈数也;魏,大名也。”其意是毕万得此封地,以后必兴旺发达。田悦以为昔日毕万于魏可兴,今日自封魏王,必亦能兴大名也,故以“大名”为名。
时,大名府治贵乡县,辖贵乡(治今大名县大街镇一带)、元城、魏县、馆陶(治今冠县北馆陶)、冠氏、莘县、昌乐、朝城8县。唐德宗兴元元年(年)正月,魏博节度使田悦去王号,上表谢罪。
唐僖宗文德元年(公元年)二月,魏博节度使乐彦桢征调辖区六州百姓,历时月余,沿魏州城西的河门旧堤扩筑外城,至此,魏州城方圆80里。城由内向外分为王城、罗城、大城三层,内外构筑十七道城门,号“河北雄镇”。
————唐宋大名府遗址
唐哀帝天祐三年(年)八月,割贝州(治今河北清河县)永济(治今山东冠县北馆陶镇)、广宗、相州、临河、内黄、洹水(治今魏县西南旧魏县)、斥丘(治今成安县成安镇)6县隶魏州。是年,朝城县更名为武阳县。时,唐末魏州治贵乡县,领贵乡、元城、魏县、馆陶、冠氏、莘县、武阳、昌乐、临河、洹水、斥丘、内黄、广宗、永济14县。
后梁太祖开平元年(年)至末帝贞明元年(年),魏州治贵乡县,仍领贵乡、元城、魏县、馆陶、冠氏、莘县、武阳、昌乐、临河、洹水、斥丘、内黄、广宗、永济14县。
————唐宋大名府城墙遗址
后唐庄宗同光元年(年)四月,唐河东节度使、晋王李存勖在魏州建都,登皇帝位,国号大唐,升魏州为东京兴唐府,去天雄军号;改元城县为兴唐县,贵乡县为广晋县,时辖天雄等13节镇、魏州等50州,十二月迁都洛阳,兴唐府降为副都。是年,斥丘县复名成安县、武阳县复名朝城县、广宗县复名宗城县、昌乐县更名南乐县。
后唐庄宗同光三年(年)三月,改东京为邺都,兴唐府为次府。
后唐明宗天成四年(年)六月,复以邺都仍为魏州,不久,又改为邺都。此后至后唐末帝清泰三年(年)十一月,兴唐府治广晋县,领广晋、兴唐、魏县、馆陶、冠氏、莘县、朝城、南乐、临河、洹水、成安、内黄、宗城、永济14县。
后晋高祖天福元年(年)十一月,兴唐府治广晋县,仍领广晋、兴唐、魏县、馆陶、冠氏、莘县、朝城、南乐、临河、洹水、成安、内黄、宗城、永济14县。
后晋高祖天福二年(年)九月,改兴唐府为广晋府,改兴唐县复为元城县。
后晋高祖天福三年(年)十一月,复升广晋府为邺都,废天雄军号。同年,贝州(治今河北清河县旧城)经城县(治今河北威县北经镇)改隶广晋府。
后晋出帝天福九年(年),广晋府临河县改隶澶州(治今河南濮阳市)。
后晋出帝开运二年(年)四月,复以邺都为天雄军。
后晋出帝开运三年(年),时,广晋府治广晋县,领广晋、元城、魏县、馆陶、冠氏、莘县、朝城、南乐、洹水、成安、内黄、宗城、永济、经城14县。
后汉高祖天福十二年(年),贝州夏津(治今山东夏津县夏津镇)、临清(治今河北临西县)2县改隶广晋府。
后汉隐帝乾祐元年(年)三月,改广晋府为大名府,改广晋县为大名县,此为大名府名的正式发端,也是大名县名的初始。此后至乾祐三年(年)十一月,大名府治大名、元城县,领大名、元城、魏县、馆陶、冠氏、莘县、朝城、南乐、洹水、成安、内黄、宗城、经城、永济、夏津、临清16县。
后周太祖广顺元年(年)正月,复改大名府天雄军为邺都。此后至显德六年(年)十二月,大名府治大名县,领大名、元城、魏县、馆陶、冠氏、莘县、朝城、南乐、洹水、成安、内黄、宗城、经城、永济、夏津、临清16县未变。
后周太祖显德元年(年)正月,废邺都为大名府天雄军。
最为辉煌的时期——宋北京大名府
宋初沿用唐制设河北道,后增设河北路。宋太祖建隆元年(年)博州(治今山东聊城市)清平县(治今山东高唐县清平镇西)改隶大名府。时,建隆元年(年)至宋神宗熙宁四年(年),大名府治元城、大名县,领元城、大名、莘县、内黄、成安、魏县、馆陶、临清、夏津、清平、冠氏、宗城、朝城(北宋明道二年[年]徙治今莘县西南朝城镇)、南乐、洹水、永济、经城17县。
宋太宗太平兴国二年(年)分河北道为河北路与河北南路,河北南路治大名府。
宋太宗雍熙四年(年)三月,分河北路为河北东路、河北西路,河北东路治大名府。
宋太宗端拱二年(年)并为河北一路,河北路治大名府。
宋太宗至道三年(年),始分全国为十五路,河北路治大名府,时辖大名、真定2府;澶、沧、冀(治今河北冀州市)、瀛(治今河间市)、博、棣(治今山东惠民县)、莫(治今任丘市)、雄(治今雄县)、霸(治今霸州市霸州镇)、德(治今山东陵县)、滨(治今山东滨州市)、贝、相、定、邢、怀(治今河南沁阳市)、卫(治今卫辉市)、洺、深、磁、祁、赵、保23州;定远(治今东光县)、乾宁(治今青县)、平戎(治今河北文安县西北)、德清、保顺(治今山东无棣县)、通利、静戎(治今河北徐水县)、宁边(治今河北蠡县)、威虏、顺安、平塞、天威(治今河北井陉县北威州)13军;元城、大名等县。
宋仁宗庆历二年(年)五月十六日,辽聚兵幽蓟,声言攻宋,仁宗皇帝采纳宰相吕夷简之建议,升大名府为陪都——北京,以示抗辽之决心。八月,朝廷并拨库银十万两,改修外城,增建宫城,耗时5年,使大名府外城由周长八十里变为了四十八里二百零六步,“其势略如都城”开封。
宋仁宗庆历八年(年)四月,置大名府等河北四路安抚使,大名府路安抚使治大名府,辖北京大名府和澶、怀、德、卫、博、滨、棣7州及通利、保顺2军。
宋神宗熙宁五年(年),省大名府永济县为镇入馆陶县,不久改隶临清;省临清县为镇入宗城县,当年复旧。
宋神宗熙宁六年(年)省大名府大名县为镇入元城县、洹水县为镇入成安县、经城县为镇入宗城县。是年七月,分河北路为东、西两路。河北东路治大名府,辖沧、冀、博、棣、莫、雄、霸、德、滨、清(治今河北青县)、恩(治今河北清河县西)11州;大名、开德、河间(治今河北河间市)3府;德清、保顺、永静(治今河北东光县)、信安(治今河北霸州市东北信安镇)、保定(治今河北文安县西北)5军;元城、大名等57县。大名府治元城县,辖元城、大名、莘县、内黄、成安、魏县、馆陶、永济、临清、夏津、清平、冠氏、宗城13县。
————宋皇宫所在地双台村
宋神宗元丰元年(年),河北东、西两路复并为河北路,河北路治大名府。
宋神宗元丰八年(年),河北路再次分为东、西两路。河北东路治大名府,时辖大名1府;澶、沧、冀、瀛、博、棣、莫、雄、霸、德、滨、恩12州;永静、乾宁、信安、保定4军;元城、莘县等53县。大名府治元城县,领元城、莘县、内黄、成安、魏县(宋神宗熙宁六年[年]徙治洹水镇,今旧魏县村)、馆陶、临清、夏津、清平(熙宁二年[年]徙治今山东高唐县西南清平镇)、冠氏、宗城、朝城(北宋明道二年[]徙治今莘县西南朝城镇)、南乐13县。
宋哲宗元祐元年(年)三月,河北东、西两路又合为河北路,至徽宗大观二年(年),河北路治所一直在大名府。
宋哲宗绍圣二年(年)复置大名县。
宋徽宗崇宁四年(年),大名府朝城县、南乐县改隶澶州。
————双台村的五礼记碑原址
宋徽宗大观二年(年),河北路复设东西两路,河北东路治大名府,辖大名、开德(原名澶州,宋徽宗崇宁五年[年]升为府)、河间(原名瀛州,宋徽宗大观二年[年]升为府)3府;沧、冀、博、棣、莫、雄、霸、德、滨、恩、清11州;永静、信安、保定3军;大名府治元城县,领元城、大名、成安、魏县、馆陶、宗城(北宋崇宁四年[年]徙治今河北威县东邵固)、夏津、清平、临清、冠氏、莘县、内黄12县;开德府(治今河南濮阳市),领濮阳、观城、临河、清丰、卫南、朝城、南乐7县、德清1军;沧州,领清池、无棣、盐山、乐陵、南皮5县、保顺1军;冀州,领信都、蓚县、南宫、枣强、武邑、衡水6县;河间府,领河间、乐寿、束城3县;博州,领聊城、高唐、堂邑、博平4县;棣州,领厌次、商河、阳信3县;莫州,领任丘1县;雄州,领归信、容城2县;霸州,领文安、大城2县;德州,领安德、平原、德平3县;滨州,领渤海、招安2县;恩州,领清河、武城、历亭3县;清州,领乾宁1县;永静军,领东光、阜城、将陵3县,计57县。
————唐宋大名府城墙遗址
宋徽宗政和六年(年),大名县从大名府城(今大街镇一带)徙治南乐镇(今大名县旧治乡旧治村)。
宋钦宗靖康二年(年),大名府宗城县改隶河北西路洺州。
宋高宗建炎二年、金太宗天会六年(年)十二月,金军攻占北京大名府,去北京号,仍为大名府。是年,大名县治从南乐镇移入府城。
宋高宗建炎四年、金天会八年(年)七月二十七日,金立刘豫为“大齐”皇帝。九月九日登基,建都于大名府。十一月二十二日改元阜昌。是年,大名府临清县改隶恩州(是年徙治山东武城县东北旧城),徙治今山东临清市西南旧县乡。
金元明初的大名府
金朝初、齐阜昌年间(-年),澶州朝城县改隶大名府,大名府成安县改隶河北西路洺州。
金太宗天会十年、齐阜昌三年(年)四月二十九日刘豫迁都汴京,降大名府为副都,名曰北都。
金熙宗天会十五年、齐阜昌八年(年),金废北京大名府,置大名府路和大名府路大名府及统军司,为一路首府。大名府路治大名府,统大名府(时辖10县)及恩(时辖历亭、武城、清河、临清4县)、濮、澶(时辖濮阳、观城、南乐、清丰4县)、沧(时辖清池、无棣、盐山、南皮、乐陵5县)、景(时辖东光、阜城、将陵、吴桥、蓚县、宁津6县)、滨(时辖渤海、招安、浦台3县)、棣(时辖厌次、商河、阳信3县)、博(时辖聊城、堂邑、博平、高唐、茌平5县)、德(时辖安德、平原、德平3县)9州,47县。大名府治元城县,辖元城、大名、魏县、冠氏、馆陶、夏津、朝城、清平、莘县、内黄10县。
金熙宗皇统四年(年),南乐县由开德府改隶大名府;澶州改为开州,隶属大名府路。
金海陵王天德二年(年),罢大名府路,大名府路所属大名府及恩、濮、开、博、德4州,并入山东西路;沧、景、滨、棣4州,并入山东东路;大名府时称山东大名府。
金海陵王正隆二年(年),复置大名府路,置总管府,附近十二猛安隶属,兼漕河事;大名府路仍治大名府,统大名府及恩、濮、开3州。
金世宗大定六年(年),滑州(治今河南滑县东旧滑县)自南京路(治今开封市)改隶大名府路,时辖:白马(治今河南滑县旧县城)、胙城(治今河南延津县东北)、内黄3县;大名府内黄县改隶滑州。
金章宗明昌三年(年),大名府滑州改隶河北西路。
金章宗泰和八年(年),大名府路统大名府1府(时辖10县)、恩(时辖:历亭、武城[治今山东武城县老城]、清河、临清4县)、濮(时辖鄄城[治今山东鄄城县北旧城]、范县2县)、开(时辖濮阳[治今河南濮阳县城]、观城[治今山东莘县西南观城镇]、清丰、长垣4县)3州,20县。大名府治元城县,辖元城、大名、魏县、冠氏、南乐、馆陶、夏津、朝城、清平、莘县10县。是年,开封府长垣县改隶大名府路开州。
金宣宗贞祐二年(年)十月,改大名府总管府为安武军;于大名府置大名行尚书省(简称大名行省),辖大名府路、河北东路、南京路,贞祐三年(年)废。
————金兵
蒙古世祖至元二年(年),滑州、浚州(治今河南浚县浮丘山西)自真定路改隶大名路。时,大名路隶中书省,辖录事司1司,开(时辖濮阳、东明、长垣、清丰4县)、滑(时辖白马、内黄2县)、浚3州,元城、大名、南乐、魏县、清河5县,终元一代,一直没有变化。是年润五月,省元城县入大名县,不久,复置元城县。
元世祖至元九年(年),大名县复徙治南乐镇。
明太祖洪武元年(年)七月,改大名路为大名府,治元城县。十月,隶中书分省(又称河南分省)。时,大名府辖开(时辖濮阳、东明[是年徙治今东明县西西东明集]、长垣、清丰4县)、滑(时辖白马、内黄2县)、浚3州,元城、大名、南乐、魏县、清河5县。
明太祖洪武二年(年)三月,置北平行省,大名府即改隶北平行省;四月,省白马县入滑州,降浚州为浚县直隶于大名府;省濮阳县入开州。
明太祖洪武六年(年)九月,大名府清河县改隶广平府。
明太祖洪武七年(年)三月,滑州内黄县、开州清丰县直隶于大名府;降滑州为滑县,直隶于大名府。
明太祖洪武九年(年)六月,改北平行省为北平承宣布政使司,大名府即隶其属。
明太祖洪武十年(年)五月,省大名县入魏县(洪武三年(年)徙治今魏县魏城镇)、开州东明县(洪武元年[年]徙治今山东东明县西东明集)废,北部划入开州,南部划入长垣县(洪武二年[年]徙治今河南长垣县城)。
明太祖洪武十五年(年)二月,析魏县复置大名县。明太祖洪武三十一年(年),大名县治从南乐镇移回府城。
————明清大名府(今县城)
————大名府在今县城的历史————————
明清大名府(今县城)
明惠宗建文二年(年)四月,漳、卫两河同时泛滥,大名府城圮于洪水。同年九月,都指挥使吴成于御河北岸艾家口镇北一里处徙筑大名府城(即现在的大名城),周9里,高3.5丈,广2,5丈,城设四门,东曰“体仁”、西曰“乐义”、南曰“崇礼”、北曰“端智”。同年,大名府府治移驻新城,元城、大名两县附郭。
——提示:以下皆是明清大名府(今县城)图片
明成祖永乐元年(年)二月,建北京于顺天府,改北平承宣布政使司为北京“行在”,大名府即隶其属。
明成祖永乐九年(年),大名县复徙治南乐镇。
明成祖永乐十九年(1年)正月初一,迁都北平,改北京行在为京师(又称北直隶),大名府为京师大名府。因直属于北京的辖区为北直隶,又称直隶大名府。
明仁宗洪熙元年(5年)三月,复改京师(又称北直隶)为“行在”,大名府即隶其属。
明英宗正统六年(年)十一月,罢北京行在,仍称京师(又称北直隶),大名府即隶其属。
明孝宗弘治四年(年),以东明故地复置东明县(是年徙治于今山东东明县城),直隶于大名府。时至明神宗万历中年(-年),大名府领开州(时辖长垣1县)1州,元城、大名、魏县、南乐、清丰、内黄、浚县、滑县、东明9县。
明神宗万历中年(-年),大名府东明县复隶开州。
清世祖顺治元年(年),沿明制,置大名府,属直隶地方,后称直隶省,治今大名县大名镇,至世宗雍正二年(年),仍领开州(时辖长垣、东明2县)1州,元城、大名、魏县、南乐、清丰、内黄、浚县(明世宗嘉靖二十九年[年]徙治于今河南浚县县城)、滑县8县。
清世祖顺治二年(年),置大名兵备道,驻大名府。
————文峰塔
清世祖顺治六年(年)八月(一说顺治五年[年]),置直隶山东河南三省总督兼保定巡抚,兼管保定、真定、顺德(治今河北邢台市)、广平(治今永年县东南)、大名5府事宜,驻大名府。
————天主教堂
清世祖顺治七年(年),顺广道辖区并入大名兵备道,辖大名、顺德、广平3府,驻大名府。
清世祖顺治十六年(年)(一说顺治十五年[年]五月),裁直隶山东河南三省总督。改直隶为直隶行省,设保定巡抚,驻大名府,辖保定、真定、顺德、广平、大名5府。由此,大名是为河北省第一省会。
清世祖顺治十八年(1年)八月,设直隶总督,驻大名府。十月,裁顺天巡抚,其领的顺天(治今北京城)、永平(治今河北卢龙县)、河间3府;延庆(治今北京延庆县)、保安(治今河北涿鹿县)2直隶州;宣府(治今河北宣化县)1镇归属保定巡抚,至此,直隶全省事务统归保定巡抚管辖。十二月,保定巡抚由大名府徙治真定府。康熙六年(年)正月,保定巡抚改称直隶巡抚。
清圣祖康熙四年(年)五月,裁直隶总督,设直隶山东河南三省总督,管三省事,驻大名府。
清圣祖康熙八年(年)七月,复裁直隶山东河南三省总督。是年,大名兵备道不称兵备道,改称大名道。
清世宗雍正年间(-年),开州东明县复直隶大名府。
清世宗雍正三年(年)六月,为方便卫河漕运,析大名府内黄县改隶河南彰德府,浚县、滑县改隶河南卫辉府。时至乾隆二十二年(年),大名府领开州(时辖长垣1县、高宗乾隆元年[]增辖东明县)1州,元城、大名、魏县、南乐、清丰、东明(高宗乾隆元年[]不再直隶于府)6县。
清世宗雍正四年(年)二月,改大名道为清河道,移驻保定府。
清世宗雍正十一年(年)十月,置大名顺德广平兵备道,兼管河务,亦简称大顺广道,仍辖大名、顺德、广平3府,驻大名府。
清乾隆二十三年(年)六月,废魏县,其所属个村入大名,31个村入元城。是年,大名县城毁于水,徙治于府城(今大名县县城)。时至清末,大名府领开州(时辖长垣、东明2县)1州,元城、大名、南乐、清丰4县。
中华民国一年(年)十二月,裁大名兵备道(又称大名顺德广平兵备道)。
中华民国二年(年)二月,裁府并县,废大名府入大名县。三月,以大名、顺德、广平3府及冀、赵2直隶州区域置直隶省冀南道,冀南道观察使驻大名县(治今大名县大名镇),辖大名、元城、南乐、清丰、东明、开县(年改称濮阳)、长垣、邢台、沙河、南和、平乡、广宗、巨鹿、唐山(后改称尧山)、内丘、任县、永年、曲周、肥乡、鸡泽、广平、邯郸、成安、威县、清河、磁县、冀县、衡水、南宫、新河、枣强、武邑、赵县、柏乡、隆平(后与尧山合并称隆尧)、临城、高邑、宁晋38县。
大名府自唐德宗建中三年(年)十一月一日,魏博节度使田悦僭改魏州为大名府之始,直至中华民国二年(年)二月废府改道,历经唐、五代、北宋、金、元、明、清、民国八个朝代年,自始至终是各朝县、郡、州、道、府、路的所在地,冀鲁豫一带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中心,唐、五代、宋、金时期各种势力互相争夺的战略要地,也是大名继魏州之后全面崛起走向鼎盛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大名府做过藩镇,三为国都(田魏、后唐、大齐)
————南城门
六为陪都(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北宋、大齐),总管府、大都督府、节度使、安抚司等重要机构都先后驻扎于此,唐朝的田悦、田弘正、何进韬、何弘敬、乐彦祯、罗弘信,五代的杨师厚、李存勖、郭威、柴荣,北宋的王钦若、包拯、寇准、吕夷简、韩琦、文彦博、欧阳修、黄庭坚、苏辙等历史名人都在此居过官从过政,为大名府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辉煌。
回顾大名府的历史,面对大名府曾经的辉煌,我们在心潮澎湃,热血沸腾,充满自豪的同时,更应不忘年4月3日敬爱的周恩来总理视察大名时“大名府一定要翻身!”的殷切嘱托和期望,以高度的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全民动员,凝心聚力,充分发挥大名厚重的历史文化资源,打文旅牌,吃文旅饭,大力发展大名文旅经济,助推大名社会经济发展,再续大名辉煌!(完)
————柴元魁于年10月8日写于大名
长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