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李鱼川是《北史》提到的一个小小的地名,虽然中古史史料缺乏,但作者由既有的三十二字史料和清人的说明,一步步探案,对“开李鱼川”的时间和这个地理空间做了推理。与历史事件的时空推理相联系,李鱼川背后实际是一段中古士族社会在地方形成和存续的权力建构史。这一层空间和地方视角,或可成为中古研究的一条新路径。
编者按
李鱼川是《北史》提到的一个小小的地名,虽然中古史史料缺乏,但作者由既有的三十二字史料和清人的说明,一步步探案,对“开李鱼川”的时间和这个地理空间做了推理。与历史事件的时空推理相联系,李鱼川背后实际是一段中古士族社会在地方形成和存续的权力建构史。这一层空间和地方视角,或可成为中古研究的一条新路径。
李鱼川推理
文
魏斌
(《读书》年5期新刊)
阿加莎·克里斯蒂(AgathaChristie)的推理名作《啤酒杀人案》(MurderinRetrospect),叙述的是案件发生十六年后,侦探波洛(HerculePoirot)根据和五位当事人的谈话,拼构出当年的场景,最终发现真相。由于案件过去了太久,波洛没有机会去现场,而只能依赖于蛛丝马迹的线索进行推理,这个过程很像是历史学者根据口述史料考证、重构曾经发生过的历史场景。
波洛用的方法,让人联想到近年中古史研究中流行的史料批判方法。每种史料、文本,都会有一个生成过程,撰写者的立场、导向隐含于其中,有时候是有意的,有时候是无意的。只有对这些立场、导向保持相当的警惕性,才能真正理解史料和文本说了什么。在《啤酒杀人案》中,五个人的口述内容就是如此,波洛通过比较每个人由于立场不同而隐瞒、曲解或隐匿的内容,从中发现了真相。
电影《东方快车谋杀案》(MurderontheOrientExpress)剧照(),阿加莎·克里斯蒂在这部作品中采用了与《啤酒馆杀人案》类似的手法,故事中主角波洛请立场不同的涉案人士各自叙述事发过程,最终通过比较分析得出事件的真相(来源:tv.soh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