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尧县亦城村村北有一座土台,故老相传,乃是楚汉相争之际,汉将张耳阅兵之处,人们管它叫“张耳台”。
此台坐南朝北,黄土筑成,高一丈五尺,东西宽四丈,南北长两丈。背靠柏人城北城墙,北临泜水,台前一片开阔地。台的左右两边,乔木参天,蔓草蒙茸。瞻顾此台,你会想起张耳、陈余故事,眼前恍惚出现张耳登台阅兵,台前士卒万千,旌旗蔽日,刀枪明亮,军威豪壮的景象。你更会想见,柏人作为张耳的军事根基,在波澜壮阔的楚汉战争中的历史地位。
一
张耳,秦代大梁(今河南开封)人,做过外黄县令,与刘邦素有交往。
秦朝末年,陈胜、武广大泽乡起义。张耳带着好友陈余,投奔起义军,两人被任命为左右校尉。
秦二世元年(前),张耳、陈余随陈胜大将武臣“北略赵地”,到达邯郸后,劝说武臣自立为赵王。不久,武臣被部将杀死。他们又立赵国后裔赵歇为赵王,迁居信都(今河北邢台市)。第二年,秦军章邯占领邯郸。张耳保护赵王歇逃往钜鹿(今河北平乡),很快又被秦军围困。当时陈余拥兵五万,驻扎钜鹿城北。张耳请陈余前来解围,陈余推说兵少,难以敌秦,不肯援救。幸亏项羽带兵渡过漳河,破釜沉舟,九战九胜,才解了钜鹿之围。大战之后,张耳指责陈余关键时刻不肯相救。陈余一气之下,把领兵印绶推给张耳,张耳顺手接过,毫不费力得到了陈余兵权。从此以后,两位好友反目成仇。
汉元年(前),项羽自立为西楚霸王,同时分封击秦有功的18人为王。张耳被封为常山王,治所在信都(今河北邢台市),并把信都改名为襄国。陈余被封为侯,封地只有南皮等三县。陈余以为项羽分封不公,就向叛离项羽的齐王田荣借兵,连同自己的三县兵力,攻打张耳。公元前年,襄国被攻破,张耳只身逃走,投奔刘邦为将。
汉三年(前),张耳协助韩信,东出井陉口,袭击赵国,背水一战,击溃赵军20万众。赵王歇被俘。陈余南逃至泜河岸边,沿河西去,意在躲入太行深山。陈余到达东距柏人城15里的一处山岗上,向当地百姓询问:“这是什么地方?”当地人回答:“钓盘山。”陈余听后仰天叹道:“鱼遇钓盘,吾其亡矣!”原来“鱼”与“余”谐音,陈余以为,宿命如此,果然被追兵杀死。明代万历年间编写的《临城县志》载:“钓盘山在(临城)县东南五里,相传韩信败陈余于此。”
明成化年间,吴清有《钓盘山》一诗:
岚翠空蒙晓未干,井陉西指路漫漫。
成安已去三千载,泜水依旧绕钓盘。
清康熙年间,临城知县杨宽写过一首《临城竹枝词》,亦咏叹此事:
真府临城属赵州,城西泜水向南流。
钓盘尚托兴亡事,说与渔翁懒下钩。
二
有人以为,张耳筑张耳台检阅三军,而后派兵西去,追赶陈余,斩陈余于泜水。
实际上,此台当筑于斩陈余之后。试想当时,陈余如丧家之犬,惊慌逃命,汉兵如饿虎下山,忙于擒拿,哪有时间筑台、阅兵,而后才去追杀?
汉军在追杀陈余的同时,也俘虏了李左车。左车向韩信建议:休养士卒,镇抚其国,先声后实,说降燕国和齐国。韩信听后,全盘采纳。
如何镇抚赵国呢?韩信的办法是,立即派人向刘邦汇报战况,并以张耳熟悉赵地为由,请求封张耳为赵王,让张耳来镇抚。
汉四年(前)六月,刘邦在成皋被项羽包围,损兵折将。万分危急中,与滕公合坐一辆车,从成皋北门出逃,向北渡过黄河,住在小修武城的旅馆。次晨,刘邦自称汉王使者,跑进韩信和张耳的营垒。当时张耳和韩信尚未起床,刘邦就于卧室内夺去印信符节,用以指挥诸将。张耳、韩信起床后,才知道刘邦来到,大吃一惊。刘邦拿到部队指挥权后,随即调整了张耳和韩信的职务,任命张耳为赵王,建都襄国(今河北邢台市),“镇抚赵地”;任命韩信为相国,收集赵国那些尚未征发的士兵,进攻齐国。
《史记》上的“镇抚赵地”四字,《汉书》省略了,《资治通鉴》作“镇抚赵民”,意思一样。所谓镇抚,一是镇,二是抚。就是说,要对不服张耳的赵地城邑镇压讨伐,平定叛乱,制止反抗;对已经顺从的百姓,则要进行抚慰,体恤孤寡。通过镇抚,为刘邦建立一个巩固的北方根据地。大约正是此时,张耳在自己驻守的柏人城筑起此台,检阅士卒,炫耀武力,讨伐叛乱,从而“行定赵邑”。
张耳被封为赵王后,项羽几次派奇兵向北渡过黄河,袭击赵国。张耳和韩信往来救援,一来保全赵国,二来分散项羽兵势,减轻刘邦的战场压力。张耳台可能就在此时,为抵御项羽进攻,检阅三军而筑。
当时刘邦和项羽在河南、安徽一带鏖兵,兵员损失很大,粮草也经常遇到困难。张耳从赵地征集兵马粮秣,支援刘邦。此台也可能因检阅新兵,为新兵壮行而筑。
总之,张耳台大约筑于公元前年,距今已有多年的历史。
三
明代王都有《张耳台》一诗,颇能道出此台本末:
功就诛陈后,屯兵最止齐。
甲鍪明日月,旗帜拂云霓。
能詟燕邦气,还将汉祚祗。
幽人怀往事,翘首几登跻。
清代孙缵《吊张耳台》写道:
一日层台扶社稷,千年土垒归荒芜。
但余古木挺直干,气概昂然一丈夫。
诗中赞颂张耳辅佐汉室,功勋卓著。而今坛台荒芜,古木犹存,想见张耳气宇轩昂,登台点将,真乃一世豪杰也!
汉五年(前),赵王张耳去世,其子张敖袭爵。张敖为人忠厚,然而却牵出一段柏人城几乎改写汉代历史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