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武会杰编辑:程程投稿:
明清太原县志中两次出现一个和古晋祠紧邻的地名——王索村。计:
滴沥泉,在太原县西南十里王索村,古晋祠下。——成化年《山西通志》卷二山川
御史王鉴墓,在王索村南古晋祠左,有祠堂,今废——清道光《太原县志》卷四陵墓
这两条记录笔者解读如下:
现在晋祠博物馆南二里,有个村子叫索村。
一,假如王索村是索村,古晋祠是晋祠博物馆。按上述记录:王鉴墓在索村南,古晋祠左(晋祠博物馆坐西朝东,它的左是北方位),是完全拧的。索村在南,晋祠在北,索村南面和晋祠北面南辕北辙,王鉴墓不可能在两个地方。因此,这两个假设必有一个是错的,或者两个假设都是错的。
二,假如王索村不是索村,另有其地,暂不考虑。古晋祠是晋祠博物馆,根据上述记录:滴沥泉出古晋祠下。还是拧的。我们知道晋祠三个泉眼:难老,鱼沼,善利都是低于地平面的井中之泉,何来滴沥之泉。滴沥泉一定是至高而下,流量微小的泉。无论古人还是今人,都不会把井中涌泉叫做滴沥泉的。因此可以判断,滴沥泉不在今晋祠,古晋祠不是现在的晋祠博物馆。
三,明清当时的记录在晋祠前加一个古字,是形容晋祠古老?还是区别有古今两个晋祠?经过本系列文章和以上二条分析,确信后者无疑——晋祠分古今,分界线在宋初。
四,前系列文章已经详细论述了古晋祠在明仙峪瓦窑村。那么在上述地方志记录的:王鉴墓在王索村南古晋祠左。王鉴墓和王索村的具体方位也出来了,即:古晋祠所在的瓦窑村(坐西朝东,左为北)在南,王鉴墓在中,王索村在北。按图索骥,王索村即今明仙村。
上图为明仙村部分石屋,援自太原骑乐游老师博客
明仙村是一个自然村,位于明仙峪后峪。村落房屋坐落在沟谷两侧,通过明仙峪的必经之路穿村而过。解放后明仙村,瓦窑村,马坊村合并为一个行政村——明马村,村委会设在瓦窑村。90年代村民迁出明仙峪。
王索村何时改名为明仙村?或者两个名字长期同时存在?笔者能查到的资料是最早记录晋祠名人高汝行的籍贯记载:高汝行-山西太原府王索都人,明朝政治人物、正德朝进士。
明清的都,相当于乡镇一级的建制,并不是自然村。
清道光太原县志载:太原县编户51都,田亩顷,户,人口。
这样平均看一个都,有多户,多人。很明显不是自然村级建制。虽然山村都和平原都会有差别,也可知当时王索都所辖的人口地亩远远不止明仙峪内。
51都具体名称如下,以后还会用到。
道光《太原县志》卷三田赋
編戶五十一都
坊郭五都:南關東、南關南、南關中、南關西、南關北
鄉鎮四十六都:安仁、晉源、王索二、北郭一、源鎮、姚邵、王姚西、姚西一、姚西二、晉陽南、河下、乞伏、洛陽
、
三賢東、三賢西、張花、蒲村、辛村一、辛村二、西賈南、西賈北、東橋南、東橋北、將東一、將東二(上二都並)、勲南一、勲南二、舊縣、王名、高中一、高中二、嘉節、許東、許西、黃陵南、黃陵北、鳳中一、鳳中二、馬村、北關、睦俗、義堰、胡泉、豐泉一、豐泉二、豐泉三
注意到在这些乡镇级建制里记录为“王索二”的“都”,它是一个行政乡所在的村。笔者认为一定还有一个“王索一”的自然村。并推断“王索二”即现在的索村,“王索一”即明仙峪中的明仙村。理由如下:
一,高汝行是晋祠东庄人,正史载高汝行是王索都人。东庄是王索都高氏别业,在索村东。
二,现在索村东有东院村,其村名亦来自索村望族別业。
当时的王索二行政乡应该包括:王索一(明仙村),瓦窑村,马坊村,王索二村(索村),东院村,东庄村,王郭村(也可能包括三家村,万花堡村,此二村未确定)。
这些村子被列入同一个行政乡,有一个纽带,有一个源头,就是在明仙峪王索一,也就是最早的王索村。
宋太宗毁晋阳迁民,城内富户以及西山众多宫观僧侣道人迁河南开封洛阳附近补充京畿实力,平民迁河东平晋县。《宋史太宗本纪》载:盡括僧道隸西京寺觀,官吏及高貲戶授田河南。……丙申,幸城北,御沙河門樓。盡徙餘民于新城,遣使督之,既出,即命縱火。
在晋阳祭祀重地的古悬瓮山,古晋祠,明仙峪中的大户平民僧侣道人一个不剩,全部背井离乡离开此地。并且对唐叔虞祠之外的其他祠庙大肆破坏,即史志上记载的凿龙山卧虎山。(实际上赵氏兄弟在10年内三围晋阳,每一次的战略思想就是清野空乡,晋阳周围所到之处全部迁民,以使北汉政权国力枯竭。在最后一次围晋阳时,城外早空无一人。这次平北汉下40县,仅得户,人口大约十八万,平均一个县还不到人。可见北汉已经到了油尽灯枯的地步)
同时宋太宗在明仙峪古悬瓮山众多的祠庙中独锺唐叔虞祠,不仅没有毁坏,还嫌“旧制仍陋,俾新大之”,在明仙峪外,难老泉畔新建新晋祠(详情请看前系列文《古今晋祠的中继——宋太宗太平兴国晋祠》。
宋太宗《新修晋祠铭并序》记载了他尊重唐叔虞,新修唐叔虞祠的原因:……览形胜于山川,访贤秘于古昔,顾谓群臣曰:晋祠者,唐叔虞之神也,叔虞承后稷之洪德,行周武之丕基。炳灵钟异,则有文在掌,命名符上帝之言,胙土分茅,则剪桐为封,开国荷成王之业。为时立则齐物推诚,符卜年定鼎之基,显磐石维诚之作。其始也,嘉禾入贡,周公明一德之征。其后也,践土寻盟,文公成五霸之业,所谓功垂弈世,泽及生民。昭玉德于靡穷,霭芳风而自远。乃眷灵祠,旧制仍陋,宜命有可,俾新大之。徭是中贵人.(缺若干字)观夫正殿中启,长廊周布……况复前临出沼,泉源鉴澈于直寻。后拥危峰,山岫屏开于万仞。实惟胜概,克助神居。若古柏阴森,遗像肃穆。……
简而言之就是,他尊敬唐叔虞是周封诸侯,帮助周朝享祚年。其实就是体现他尊重正统政权,昭示自己的大宋是正统,灭北汉是正统政权的统一,是正义之师。
注意此文中第一次出现了新修的晋祠后的古柏——“古柏阴森,遗像肃穆”,在此之前所有描写晋祠的文献中,都是“松”,“松荫”,“偃松”。这也是异地新修晋祠的一个旁证。
上文把王索村总源找到了,即在明仙峪中的现在的明仙村+瓦窑村。成化县志载:滴沥泉在王索村古晋祠下。具体是明仙村还是瓦窑村下?经实地考察,确认在瓦窑村下。关于此立论下一篇详细论述,本文暂不展开。
现在论述一下王索村名字的由来,由于此村名已经失传已久,也没有文字资料可以参考,只能展开合理推测,给方家学者研究者提供一点思路,供参考。
笔者认为王索村是王舍村的讹字。晋源方言,索和舍都接近发音。如果是王舍村,就可以认为是北魏复兴太原王氏的王叡家族的营业性质别业。
舍:舍,市居曰舍。——《说文》。按,客店也。周礼之庐也,路室也,候馆也,皆是。
上文《王琼别墅在明仙峪》曾提到,王叡封王后,其子侄大部分回到老家晋阳当官,计长子王袭为并州刺史,次子王椿为太原太守,侄孙王超为并州治中,王超弟王绰又为并州刺史。在尔朱荣和高欢来晋阳之前,当时晋阳城,可以说是中山王氏天下。
在这些生活在晋阳的王叡子侄中,有两个人需要特别注意。一为次子王椿,人称太原公。此人不注重仕途,注重生活质量。史载其蓄仆千人,田园广美,声妓自娱,巧匠作。一派魏晋名士风范。曾亲自设计建筑,起厅于宅,极为高壮。时人云:此太原王宅,岂王氏太原宅?东魏大丞相高欢临晋阳,权贵人士辐凑,王椿殷勤承接礼敬有加,腾出府第给高氏集团,自己客居二姐夫赵郡李华处(也是当时的名门望族,在河北隆尧县)。死后高欢亲自送葬。
另外一个是侄孙王超,官职并州治中,轻财好义。美食家,经常亲自动手制作美食。现在明仙峪中的一个地名叫烧饼窑,即唐代诗人薛能冶游诗《并州》里记载的“坊号偃松人在否,饼炉南畔曲西头”里的饼炉。(关于偃松坊需要单独开题论述,请继续白癜风专家公益援助北京看白癜风医院哪个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