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被史书赞为“金代巨擘”
他,拥诗、书、画“三坛盟主”地位
有“文章为金人师”之称!
他,“仕五朝,官六卿”不忘布衣本色
他就是被誉为“中国百年之元气”的
金代著名文学家、理学家——赵秉文。
赵秉文
赵秉文(-),字周臣,号闲闲居士,晚号闲闲老人,磁州滏阳人,即今河北省磁县人,著名文学家、书法家、政治家、教育家、理学家、史学家。赵秉文集诗、词、文、书、画创作于一身,在文学、史学、思想等方面的理论研究具有突出成就,史书赞之曰:金代“巨擘”。赵秉文拥有诗、书、画“三坛盟主”地位,有“文章为金人师”之称。元好问在《赵闲闲真赞二首》中赞赏他,“人知为五朝之老臣,不知其为中国百年之元气”。
金末“文士领袖”——文学家、书法家赵秉文
金朝是中国历史上由女真族建立的一个王朝,金代文化艺术继辽、北宋之后而不断发展,与南宋平行,构成当时中国文化发展的南北两大支。赵秉文是金代重要的作家之一,为金朝末期“文士领袖”。
赵秉文“读书若夙习”,“自幼至老未尝一日废书”。抄录古文,至老不衰,两目昏然不已,所积甚富,上至六经,以及庄老、医药、浮屠等。赵秉文著述刻苦,传世之作甚富,有《资暇录》15卷,《易丛说》、《论语解》、《孟子解》各10卷,《太玄笺赞》6卷,《中庸说》、《扬子发微》、《文中子类说》《南华略释》、《列子补注》各1卷,《闲闲老人滏水集》30卷,并与杨云翼合编《龟鉴万年录》、《君臣政要》等书。赵秉文仰慕追随苏轼,继承苏轼之统,成为金代一独立文派,直接影响了一批学者,对北宋文学理论在金朝的深化和发展有创始之力,开源之功。
滏水集
赵秉文的诗作多描写自然景物,元好问称他“七言长诗笔势纵放,不拘一律。律诗壮丽,小诗精绝,多以近体为之。至五言,则沉郁顿挫,似阮嗣宗,真淳古淡,似陶渊明”。他的散文往往出于经义名理之学,长于辨析,议论横生。
赵秉文是金代著名的书法大家。幼年随王庭筠学书,后又学李太白、苏东坡,并兼得钟、王、欧、虞、颜、柳诸家所长。赵秉文传世书迹,一是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的《跋赵霖昭陵六骏图》,是赵氏传留不多的行书佳作之一。二是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的《追和坡仙赤壁诗韵》,一个70岁的老人,在近四米长的纸上书写每字十几厘米大小的大字行书,真可谓钢筋铁骨,朗朗天阵,人书俱老。三是古碑《重修唐帝庙记》。年6月,磁县观台镇乞伏村意外发现一块古碑,经考证鉴定为金代赵秉文的《重修唐帝庙记》。四是邓州市博物馆收藏的《般若波罗密多心经》石刻。一块石刻载一段历史,一代名臣书一篇经文。
收藏于故宫博物院的《跋赵霖昭陵六骏图》赵秉文的书法为世人推崇,《归潜志》记载了许多趣闻轶事。上门求书者络绎不绝,赵秉文深以为苦,便在他任职的礼部厅壁上写道:“我是当朝三品官,为人书扇面,有失体面,请诸人知晓!”退休闲居在家,他便在住宅门首写道:“老汉不写字!”他的好友雷颜得到他的书品最多。有时雷公邀赵秉文饮宴,饭后拿出古人墨迹互相欣赏,把佳砚、精纸、名墨摆在桌上观看,边看边饮酒,赵秉文书兴大起,便引纸落笔。
仕五朝、官六卿——政治家、教育家赵秉文
赵秉文年登进士第,任安塞主簿、邯郸令、唐山(今隆尧)令等职。历平定州刺史,累拜礼部尚书,改翰林学士,兼修国史,积官至资善大夫、上护军、天水郡侯。赵秉文“仕五朝,官六卿”,历经金世宗、金章宗、金宣宗、卫绍王、金哀宗五个时期。赵秉文为官不忘布衣本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