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老号
在隆尧的一些农村,旧时有送号的习俗,也叫贺号,又因为都是给上了年纪的人送号,所以也叫贺老号。这种号,一般都有些讲究。送号时,邀请村里的头面人物主持,并邀请乡亲们参加,从街的一头,大声呼喊为某人所送的号,被贺号的人则在街的另一头大声答应,目的是让全村人都知道。随后,被送号者还要摆酒席谢承。以前,一般都是给有头有脸的乡绅或家境比较好的人贺老号,被贺号的人会感到是一件很荣耀的事。
字与号,一般有功名的读书人和习武者以及绅士们,都讲究姓、名、字、号的完整。比如明朝崇祯年间隆尧县进士徐养元,字长善,号所庵,唐山县(今隆尧县大霍村)人,崇祯末年二甲进士,兵部主事。又如和他一块求学的同学赵渔(-年),字问源,号二魁,明崇祯癸未年登科会试,居第二名殿二甲进士,因才华横溢,文章盖世,皇上封他“天下独二魁”,头名不压二名。
字,是名的延伸,是姓名符号的复合成份。取得冠“字”的资格,通常都在成年以后,俗语有“童子无字”之说。“字”是一种进入社会的标志。女子婚前称为“待字”闺中,也是这个意思。古人取“字”,注重与名的连带关系,比如:意义互补、兄弟排行、同义互训、反义平衡等等,这将是名字研究的重头内容,在这儿就不展开细说了。做为一种名字现象,建国以后,已不再提倡。但作为一种名字艺术,值得后人研究和学习。
号,是名字符号的又一种复合成份。号从意义上与名字并无必要的联系,它所反映和表示的是某个人的志向、情趣和某些实际特征。“号”分“自号”、“送号”、“法号”等等,区别于“绰号”的是这种号并无贬意。比如:北宋文学家欧阳修,自号“醉翁”;清代诗人袁牧自号“苍山居士”、“随园老人”;唐代诗人李白号“谪仙”;唐僧玄奘,法号“三藏’’等等。
唐宋以后,由于理学加强,一些繁文褥节越来越多,读书人之间在称呼上也大做文章,称字,是为了表尊敬,但时间长了之后,渐感称字还不够恭敬,于是又有了比字更表恭敬的号。
隆尧民间的贺老号行为由来已久,也被人们认为是源于文人之间的一种雅事,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逐渐演变成为子女均成家立业的老人,或事业有成的乡绅,或在村里担任一官半职的有头有脸的人物来贺号,所以被人们认为是人生的一件大事。甚至有的为贺老号摆酒席,敲锣打鼓、请戏班子的都有。
文章来源:俊里说事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