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巡礼秧歌戏隆尧秧歌戏

治疗白癜风的专科医院 http://pf.39.net/bdfyy/bjzkbdfyy/

(第一批国家级非遗名录项目)

隆尧县位于河北省南部,地处太行山东麓。隆尧秧歌戏是由当地劳动人民在插秧、收获劳作时产生的“稻歌”发展变化而来的。隆尧秧歌戏诞生于明末清初,组班登台始于嘉庆年间,至今已有四百多年历史,是河北古老的地方剧种之一。

隆尧秧歌戏的传统剧目相当丰富,据统计有二百多出,鼎盛时期各地轮番上演的剧目有七十余本,单台本有《小王打鸟》、《小二姐做梦》、《站花墙》、《小姑贤》、《小挑推磨》等,连台本有《红楼阁》(四本)、《巧借缘》(四本)、《小红宝》(四本)、《孟丽君》(七本)等,剧目中贯穿着劳动人民特有的乐观主义和朴素正义感,并有大量歌颂妇女形象的剧目。隆尧秧歌戏所用语言汲取提炼于当地劳动人民丰富的生活语言,通俗晓畅、质朴生动,并有口语化的特点。唱词的结构基本以七言、十言为主,根据语言的自然节奏分为二二三、三三四分逗,上下句不断反复,其格律、平仄不讲求严整,自由灵活;唱词视人物和故事需要,有时加衬字,长短句兼用;虽押韵上口,但可随时换韵;起句不一定要求定韵,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形式多变不拘。隆尧秧歌戏绝大部分剧本以念为主,以唱为辅。念白形象化、口语化、性格化,念白的灵活运用,便于刻画人物、划开情节,易于调剂场子、活跃舞台调度,有些剧本专以念白塑造人物,有些剧目则安排成段、成套的念白以揭示人物性格。其唱腔古朴,每一唱段的开始和唱句的连接、送腔、结束,皆以打击乐贯穿,相当于其他戏曲艺术的过门、间奏。伴奏简易,徒歌干唱,伴奏仅有武场,没有文场,以鼓锣镲梆为主,后期增添弦笙笛等文场乐器。

隆尧秧歌戏剧本脉络清楚,情节完整且曲折多变、跌宕起伏,富有强烈的故事性。表演细致逼真,给人以生活实感,程式多来源于劳动生产和民间艺术的衍化,具有刚健、清雅的质朴格调。粗犷中求细腻,模拟中求真实,动作中化舞美,如旦角的上下场、关门、上下楼等动作,既轻松又真实;表现生活细节的如烧火、推磨、哄鸡、梳头、纺线、绣花等,从生活基础出发,运用夸张和想象,将动作表现得活灵活现、传神逼真。演员的表演形神兼备,做功精熟,使唱有情致、念富神采、打出文理,如武老生挺胸昂首、粗犷大方,文老生则持重沉稳、潇洒落落,并给观众以真实感并留有联想的余地。

传承人介绍

(右为吴年成)

吴年成,男,汉族,年生,河北任县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秧歌戏(隆尧秧歌戏)代表性传承人。吴年成年进入石家庄前进秧歌剧团,随其伯父著名隆尧秧歌戏艺人吴喜堂学艺,主工武生,后随其姑姑隆尧秧歌戏第六代传人吴淑英学艺,主工武生、导演,为隆尧秧歌戏第七代传人,并随著名京剧红净何月楼学习武功,后进入石家庄市丝弦戏校拜郝横莲为师,年至年在岗南水库河北调剧团(原石家庄市同顺秧歌剧团)担任演员,年至年在隆尧县秧歌剧团任演员、导演,年至年在隆尧县电影院工作。其武功根底深厚、扎实,尤以《截江夺斗》中的赵云、《蜈蚣岭》中的武松等角色而闻名。代表作品有:《闹大厅》《抓阄》等。

刘巧菊,女,汉族,年生,河北高邑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秧歌戏(隆尧秧歌戏)代表性传承人。刘巧菊年3月考入河北省隆尧秧歌团,拜秧歌著名艺人、名丑(兼青衣)第六代传人杨保田为师,初学小旦戏,年进入冯村戏校秧歌班学习小生、武生、须生,年至年、年至年在隆尧县剧团任演员,为隆尧秧歌戏第七代传人。其嗓音清晰纯正,唱腔、道白通俗易懂,优美动听,表演细腻,善于刻画人物内心情感,并擅长甩发技能。代表作品有:《彩楼配》《罗通征北》等。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转载请注明:http://www.longyaozx.com/lyxzf/12513.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