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尧地方小吃——苦累
作者:黄俊里
提起苦累,现在很多人都已不大吃了,有的人可能连听说过也没有。可我小时候,特别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苦累是当时常吃的食物。之所以那时人们常吃苦累,是因为当时吃的紧缺,人们为了省粮,能把仅有的一点粮食吃到下一年,所以就变着法儿地吃糠糠菜菜。老百姓还总结出这样的顺口溜说:“擀面省、烙饼费,蒸干粮不如馏苦累”。
为了能接济到夏季的新粮,春天人们常常把刚长出来的嫩树叶、嫩野菜采回家,稍拌点粗面或细面,蒸成苦累吃。像槐叶、槐花、榆叶、榆钱、柳絮、苣苣菜、麦荚子等都是做苦累的原料。到了夏季,像麻儿菜、大碗花叶、扫帚苗、苜蓿、蒲公英、豆角等,人们也用作做苦累的原料。秋季用作做苦累的原料也不少,像红薯叶、白萝卜樱、红萝卜樱等。
“苦累”的做法很简单,首先把野菜洗干净,然后稍微切一下,趁着野菜还湿漉漉的的时候,在上面撒上一些干面粉,面粉的用量要掌握好,不能太多,否则容易结成面疙瘩,也不能太少,要一边撒一边拌,要让面粉充分地粘在菜上。然后用笼布包起,放箅子上蒸15-20分钟左右就可以了。吃的时候,再切点蒜末、放上适量盐,有条件的话再滴上几滴香油,搅拌均匀就可以了。拌好之后,一股淡淡的野菜的清香扑面而来,使人食欲大开。
苦累也有好赖之分,像榆钱、红萝卜条做的苦累都是上等品,那时如能吃上用榆钱或红萝卜条做的苦累,吃起来准不亚于如今的面包、鸡蛋糕。所以,一到了有榆钱的季节,人们为了采榆钱,往往把榆树扒得橭断枝残,惨不忍睹。苦累也有次品,比如槐花、槐叶做的苦累,不仅吃着不好吃,而且还有毒,吃多了就会肿脸,人们是不敢常吃的。
榆钱苦累
作者:杜良振
“榆钱苦累”是一种美食,是现在的说法。过去不但算美食,三年困难时期简直就是“救命稻草”。不过那时挨饿,为了救命;现在称作美食是为了“尝鲜”,环保、无公害,吃起来也就是鲜美。且没有异味,人人待见。
“榆钱”就是榆树开的花,把榆钱趁嫩时从树上捋下来,过水洗净后,用面粉一搅拌,搁盐少许,放篦子上一蒸,冒出来气都好闻,蒸熟后剜一块一吃,啧……真是“味道好极啦”!榆钱不但能蒸苦累,还能生吃。它抢先长在榆叶之前,一嘟噜一串串,甚是好看。捋一把塞进嘴里,又香甜又嫩膻还带有一股青气味,吃起来没够。特点是生长期短,季节性强,错过这个季节,天王老子也吃不到。所以更显珍贵。
说起榆钱想起一个传说,话说很早很早以前,有一个病饿街头的老者,被一个善良的村妇救起。村妇给他饭吃又给他医病。老者很受感动,从怀里掏出一粒种子,告诉村妇,这是一颗榆树种子,把它种到院子里,长成大树后,家遇有困难时就去晃一下,树上就会落下钱来。切记不要贪心。说完,老者化作一股青烟不见了。
村妇按照老者的指教,把种子种到院子里。果然长出一颗小树来。村妇给它浇水、施肥,精心呵护,没几年就长出一颗参天大树来。奇怪的是树上竟然长出一串串铜钱来。
尽管如此,村妇也不贪财,还是依靠种地维持生计。只是遇到非常困难时,才到树下晃几个铜钱来勉强度日。
消息很快传了出去。被一个村霸知道了,他带着打手气势汹汹地霸占了这棵树。恶霸看着树上结着一串串铜钱很是高兴,抱着树身用力摇晃起来,树上的铜钱像雨点一样哗啦哗啦往下落。不一会,在村霸的笑声中,铜钱把他埋住,压死了。从此这树就不再落钱了。
后来,老天连年大旱,土地寸草不生。村民饿死过半,哀嚎遍野。不知是谁突然发现这棵树上又结出了一串串绿乎乎的东西。有人爬到树上捋了一把,放进嘴里咀嚼,感到又香甜又好吃。人们都到树下来吃,救活了一方百姓的性命。
再后来,人们为了纪念这棵救人性命的榆树,也因吃了一串串像钱一样的东西,就给它起了一个名字叫“榆钱”。再后来,人们发现老了的榆钱竟是榆树的种子,就把种子撒在村子的各个地方,从此,村里村外长出了一片片榆树。每年时令季节,人们把榆钱做成各种各样美食,尽情享用。其中包括“榆钱苦累”。从此,村的名字也改成了“榆树村”。各路商家慕名而来,品尝了榆钱苦累,又讨要了榆树种子,带往全国各地。我们这里的榆树很可能就是那里的种子。据说,每年榆树开花的季节,榆树村的人们,只供奉一位神灵,那就是“榆树大仙”。
再再后来,由于有榆钱充饥,不怕灾荒笕年。这里的人口不断增多,村子不断扩大,直至到现在发展成了一个城市,就是现在的“榆树市”。据说,当年的本土榆树村人,在吃榆钱的季节里,仍然供香榆树大仙,他们的供品就是“榆钱苦累”。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