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尧县位于冀南平原,隶属河北省邢台市管辖,总面积平方公里。全县辖12个乡镇个行政村,人口50万人。
早在仰韶文化时期,境内便有人类活动,自公元前年汉朝置县至今已有多年的历史。这里曾是尧的始封地,也是开创大唐帝国年基业的李唐王室的祖籍。历史上曾涌现出后周皇帝郭威、柴荣和隋朝翻译家彦琮、元代教育家孔璠、清代音韵学家樊腾凤等众多历史文化名人。
隆尧的酥鱼是隆尧河鲜中的代表,以“绍氏酥鱼”冠名而闻名国内外,“绍氏酥鱼”源于乾隆十六年间到上虞白马湖吃酥鱼而得以成名,“绍氏酥鱼”的来历具有一段传奇色彩的故事。一条普通的草鱼,通过秘门的刀工、油炸和调料,做出外香里嫩、鲜酥可口、甜咸兼有、香味浓郁的酥鱼,让众多人拍手叫绝、欲罢不能!“绍氏酥鱼”富含丰富的蛋白质、脂肪、维生素、核酸和钾、钠、镁、锌、硒、碘等微量元素,加上汤料中的各种滋补调料,故有抗衰老、抗癌等作用;“绍氏酥鱼”既是一道下酒菜,又是一样绝美的休闲小吃,以色泽黄亮、色香味美、骨酥肉嫩、溢香爽口、久吃不腻而著称,同时可做成咸、甜、鲜、麻、辣等多种口味,能让喜欢各种口味的人都赞不绝口。
隆尧县是远古人类重要活动区域之一,经考古发现,在尧山附近的汦河两岸有仰韶文化(后冈类型)遗存三处(西山南遗址、西侯南遗址、北村东遗址),距今多年。北小霍村南一公里处曾出土石器、陶器,经鉴定属龙山文化。年在丘底村南发现的地下夯土墙、石凿以及在双碑一带出土的绳文陶鬲等,均系这一时期的遗存。公元前年相当于父系氏的公社时期,传说中的黄帝后裔氏族部落三大领袖尧、舜、禹曾在这一带活动,境内宣务山(又名尧山)即为唐帝尧的采封之地。尧曾于此治理天下,繁衍生民凡70载。县北固城东一里许为古象氏城址,相传舜弟象曾居此。春秋晋国时,在宣务山西筑柏人城。汉时,又置柏人、广阿、象氏三县。历经数千年的历史沿革,地上地下留有许多高品位的文物古迹,成为文物大县。
大唐帝陵
位于隆尧县正南6公里的魏家庄镇王尹村北米处的大唐西陵,为唐高祖李渊第四代祖宣皇帝李熙的“建初陵”和三代祖光皇帝李天赐的“启运陵”,二陵共茔,合称“大唐帝陵”,简称唐陵或唐祖陵。唐高祖时始建。唐太宗贞观廿年(年),累遣使臣左骁卫府长史长孙尊师与邢州刺史李宽、赵州刺史杜敖等检谒茔域,画图进上。唐玄宗于开元十三年(年)派上柱国田再思、象城令宋文素等在陵东米处建光业寺,为唐陵附属建筑,陵、碑皆为河北省重点保护文物。
柏人城在隆尧县西部的双碑乡境内,是春秋时期的历史名城,距今已有多年,是华北地区罕见的古城池之一。
柏人城系夯土建筑,它北邻抵水,三面环岗,依山傍水,形势险要,向为历代兵家所看重。城墙全长米,城廓面积约4平方公里。东城墙长米,西城墙长米,南城墙长米,北城墙长米,平均厚度为15.1米,最高处为9.15米。城墙夯土层为10厘米左右,每高60厘米铺有一层横木,横木间距为30至60厘米不等,其作用相当于现代建筑用的钢筋。此城原有9个城门,靠水的北面1门,南2门,东西各3门。城墙犹如山峦起伏,登临气势磅薄的柏人古城坦,一览平畴的大平原,烟村雾树,如锦似画,使人顿觉心旷神怡,志壮气豪。经过现存古城地表以上部分所作粗略估算,光是土方堆积量就达多万立方米。完成如此浩大工程,这在生产力低下,科技不发达的古代,是非常了不起的壮举。
舍利塔位于隆尧县宣务山西北侧染红村南的石佛寺遗址。该塔呈坐北面南向,塔高8米,为7层(含座)5檐砖砌建筑,檐下有斗拱,其肃穆玲珑的造型,充分体出了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造型美和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
舍利塔始建年代虽无从查考,但考其造型似为北宋时期的建筑。经辨析寺内残留碑文证实,该石佛寺原属佛教禅宗五家门派之一的临济宗。寺内禅师圆寂后,佛教徒们将其小股尸骨(佛语谓之“舍利”)置于塔中,“舍利塔”因此而得名。该舍利塔是中国现存临济寺古塔中极少的宋塔之一。
尧山石刻
尧山,即宣务山之南山,位于隆尧县城西北7.5公里处。相传,上古唐帝国尧始封于此,因以名山。山之巅遗留文物古迹较多,北魏、唐、宋、元、明等代的摩崖石刻尤以为最,今人称其为尧山石刻。
古时,尧山顶曾建有尧祠(现遗址尚存),尧祠前树有元大德元年(年)雕刻的唐帝庙碑。碑文系元初翰林侍读,著名大臣郝经撰写。其正面刻有“唐侯故土”四个大字,背面记载着尧的丰功伟绩(此碑已被破坏一部分)。山之东坡有一就山凿成的棺形石室,系隋代法僧彦琮墓。棺之左侧拓有石阶,拾级而上可达棺口。棺口处刻有“隋国译经法师彦琮遗身”,西侧刻有“大业六年七月二十四无常”等字。此外,民间传说的张果老脚迹、驴蹄印、龙王庙前的八角琉璃井、石麒麟、历代名人题字石刻等,比比皆是,错落有致,题字和诗赋,或咏山水风光,或怀古感今,楷、行、草、篆诸体皆备。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