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言饯迹是尧山八景之一,最早记载出自《诗经·邶风·泉水》,后来学者有的称其为《卫诗》,因为当时这一代属于卫国,周武王十八年(公元前年),武王克商后以朝歌以南为鄘,以北为邶,以东为卫。按《群书治要》所载,邶风应当指的是河南汤阴县东南一带的风情。《诗经》是以十五国风、大雅小雅和颂三种体材编辑而成的,国风中邶风19篇,鄘风、卫风各10篇,《诗经》载邶风39篇,即包括鄘风卫风在内,《邶风·泉水》一诗是记载卫国的山水和风情的,其诗全文是:
毖其泉水,亦流于淇;有怀于卫,靡日不思;娈彼诸姬,聊于之谋。
出宿于泲,饮饯于祢;女子有行,远父母兄弟;问我诸姑,遂及伯娣。
出宿于干,饮饯于言;载脂载辖,还车言迈;遄臻于卫,不瑕有害。
我思肥泉,兹之永叹;思须与漕,我心悠悠;驾言出游,以写我忧。
该诗的意思是以卫宣公(晋)之女许穆夫人为代表的卫国妇女被北狄掠去,返回卫国后向亲人们诉说的思乡之情,卫国人把它编成了一种曲调吟唱,后来被载入《诗经》。春秋以来,北方民族就展现出非常的凶猛,北狄成为中原最难对付的一支劲敌。据《中国通史简编》记载,在今河北省境内有狄、戌、甲氏、鲜虞、孤竹、令支、肥鼓、无终等族,中原人对这些民族统称为北狄。公元前年即卫宣公五年,北狄曾入侵邢国、卫国掳掠财产、妇女,上至公主下至庶女。八年后又侵扰齐国,齐桓公于公元前年为援助邢国,深入到燕山地区讨伐北狄,兵戈直指孤竹、令支。次年,北狄忽然南下攻卫,转年又突然北进大破邢国首都。齐国又出兵回击,并将邢国迁都吏仪。公元前年,北狄又大肆侵犯卫国,杀卫懿公,卫国惨遭洗劫,华夏震动。齐国、宋国联合救援,齐公子无亏带领五百战车、三千甲士击退狄人,并将卫人迁到楚丘。公元前年北狄又出兵占领晋国骊戌地区,灭温邑。到晋文公时,即公元前年,晋国集精锐部队进击北狄,北狄闻风丧胆,狼狈向北逃窜。至到公元前年,卫国出重兵,挥戈北狄,从此以后,北狄不再南侵。由此可见,在近百年的北狄南侵战乱中,邢国和卫国受害最大,《诗经·邶风·泉水》就是反映这一时期卫国妇女流离失所,怀念家乡的真实写照。
《邶风·泉水》诗中的“出宿于干,饮饯于言”就是指的隆尧境内的干山和言山,这两座古山坐落在古柏人城东南侧的干言村西北,山势由内丘县北部向东绵延数十里,到隆尧县的干言村隆起山峰,干言村由此而得名。最早把诗中的干言确认为隆尧县干言山的是北齐的李公绪,李公绪字穆叔,博通经传,魏末官居冀州司马,天宝初征御史未至,著有《典言》、《质疑》、《古今略记》等书。宋朝初年的《太平御览·地部十》中载有河北诸峰,其中有干山、言山。明成化《顺德志》卷八唐山县山川条载干言山在县西北四里,卫诗“出宿于干,饮饯于言”即此。钟毓龙《上古神话》中载帝和挚过干山,山中有三脚兽叫作獂。清光绪《唐山县志·艺文志》诗赋条载有明代马健为干言饯迹作的一首诗:
贤女于归后,思亲兴转深。
干言饮饯意,姊祢梦关心。
啼鸟飞还往,岩花古又今。
幽贞成往事,感慨几登临。
马健生活在明代中叶,他所描绘的干山与言山,当时还是“啼鸟飞还往,岩花古又今”的葱茏景象。从这首诗里可以看出,当时的干言山还是一处可供游览的地方,可惜在20世纪80年代作为石料开采殆尽。
作者:黄俊里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