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尧特色知恩图报董尚书

董尚书,原名董国祥,隆尧县陈村人,明代崇祯年间任吏部尚书。

董国祥自幼家贫,父耕母织,生活艰难,直到十几岁,依然拾柴、挖野菜度日,无钱求学。

国祥年幼有志。当时陈村有座私塾,他每天拾柴挖菜路过此处,总要停下脚步站在窗外,侧耳细听学生读书、老师讲课。有时在地里边薅菜边背诵,边打柴边用树枝在地上画。有时回去晚了,受到家长责备,但他毫无怨言,暗自喜欢。

久而久之,私塾老师发现了他。有一次,老师在课堂提问,学生面面相视,谁也不会,整个课堂鸦雀无声。这时,国祥在窗外顺口答出,惊得老师学生全涌出教室。经过询问,才知是一位贫家子弟,名叫董国祥。老师继续考他,他竟然能把当时的“三字经”、“百家姓”、“四书五经”全能背诵如流,深得老师赏识。

老师如获至宝,带着满腔热情去他家进行家访,谁知迎面而来的却是一瓢冷水。国祥母亲向来访的老师哭诉道:“我家一贫如洗,哪有钱供他上学。全家全指望他拾柴烧火,采菜充饥呀。”当老师一再说这孩子上学有前途时,董母动了心,但依然为难地说:“就是俺咬紧牙关让他上学,可俺家穷得叮当响,既交不起学费也买不起书,还是上不了。”老师惜才爱才,当即向董母表示:“国祥的学费全免,书我替他借。”就这样董国祥入学了。

国祥入学后,深知自己上学不易,于是异常刻苦,非常勤奋,在校始终是名列前茅,经常受到老师的赞扬。

国祥学习结业后,在老师的赞助下,连科连中。崇祯二年在北京会试进士时,试官大人用红布裹一把剪刀,插在地下为题,让举子们做文章。董国祥会意,自命题目“剪在地心”,提笔挥毫,刷刷而就。当他第一个交卷时,有的还没写几个字,有的还发愣,甚至有的还向试官大人要题……试官大人看了董国祥的呈卷,颇为赞赏,后经皇上御笔亲点,点为头名状元,以后又进升为吏部尚书。

董国祥得中后,锦衣还乡。为报答恩师,在陈村校址为老师盖了楼房庄园,让其安度晚年。后来国祥发现,老师每隔三日徒步到隆平城买菜,费时费力。国祥看在眼里,记在心里,以后又专门在陈村设立三、五、九集日,既活跃乡里商户,又便于其老师买菜,颇得人心。此集日从明末一直延续到解放前夕。

长按


转载请注明:http://www.longyaozx.com/lyxzx/11577.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