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牧(?-公元前年),嬴姓,李氏,名牧,战国时期赵国柏仁(今河北省邢台市隆尧县)人,战国时期的赵国名将、军事家,与白起、王翦、廉颇并称“战国四大名将”。战国末期,李牧是赵国赖以支撑危局的唯一良将,素有“李牧死,赵国亡”之称。在长平之战,特别是邯郸之战后,秦国将赵国视为“眼中钉和肉中刺”,意欲除之而后快。在秦王嬴政即位后,秦国大军多次进攻赵国,虽然取得了不小地战果,不过,在李牧登场后,秦国大军遭遇了激烈的抵抗。特别是在宜安之战中,李牧一战就让秦国损失了十万大军。
一
首先,宜安之战也被成为肥之战,是秦王政十四年(公元前年),在秦灭六国的战争中,名将李牧率赵军在肥(今河北石家庄藁城区一带)大败秦军的截击战。公元前年,秦国大军在平阳击败了赵国大军。一年后,也即公元前年,秦王嬴政派遣将领齮又率军东出上党,越太行山深入赵国后方,大破赵军,斩首十万,杀赵将扈辄,攻占了赤丽、宜安(今河北葶城西南)。由此,对于当时的赵国,因为都城邯郸遭到了秦国的直接威胁,所以可谓非常紧张。在此基础上,赵王迁赶紧命令李牧率领赵国北部的士兵南下,以此抗击秦军。
二
等到李牧率领大军回来后,选择在宜安(在今河北藁城市西南)附近与秦军对峙。在李牧这位名将看来,秦军因为之前的连续胜利,所以处在气势正盛之际。如果赵军在这个时候主动迎战,很可能难以取胜。所以,为了消磨秦军的锐气,李牧采取筑垒固守,避免决战,俟敌疲惫,伺机反攻的方针。当然,对于秦国将领桓齮,也明白“一鼓作气”的道理,希望尽快和赵军展开决战。为此,秦国将领桓齮率主力进攻肥下,企图诱使赵军去支援,然后趁机剪灭赵军。
三
不过,高明的李牧没有掉入秦国将领桓齮设下的圈套。在秦军主力去攻打“肥”这个地方后,李牧乘机一举袭占秦军大营,俘获全部留守秦军及辎重。由此,在笔者看来,这无疑是对在效仿当年孙膑的“围魏救赵”之策,通过攻占秦国大军的营地,以此迫使秦军主力回撤。等到秦国将领桓齮率军回来的时候,李牧将赵军的主力配置于两翼。当正面赵军与撤回秦军接触时,立即指挥两翼赵军实施钳攻。在赵军的围攻下,秦军因为丢失了营地和粮草,所以更加慌张了。
四
最后,经过一场激烈地战斗,李牧终于大败秦军。桓齮仅率少量亲兵冲出重围,十万秦军被赵军歼灭,所以秦国将领桓齮在突围后不敢回到秦国,选择逃奔到燕国。由此,在宜安之战(肥之战)中,李牧让秦国损失了十万大军,可谓一战封神,达到了自己人生的巅峰。正是因为在宜安之战中重创秦军,李牧被赵国君主封为“武安君”,而和李牧同为战国四大名将的白起,则是秦国的武安君。由此,在战国这一历史阶段,武安君可谓武将的最高荣誉了,也即以武力安天下的寓意。在宜安之战中,李牧又在番吾之战中击退了秦军。不过,因为赵国和秦国之间的巨大实力差距,加上赵王迁冤杀了李牧,所以赵国还是没有在战国末期改变被秦国消灭的命运。
文/情怀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