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修成果那个爱笑的大眼睛男孩

那个爱笑的大眼睛男孩

河北省隆尧县牛家桥校区

史凌云

师心

新到一个教学点,与孩子们刚刚接触,我就注意到了一个很是爱笑的大眼睛男孩。上课时,每到一个环节,我正引领同学们进入状态,他总会冷不防地走到我身边,笑眯眯地仰头望着我,

“老师,你刚才说的是什么?是这页吗?”

“老师,是要做这些吗?”

“老师,是这样做吗?”

“老师,要写几遍?”

对于刚刚升入一年级的孩子来说,纪律的培养与形成自然需要一个过程。可是,每次他都这样找上来再次询问或确定,就像是歌曲里的二重唱。上课的时间安排因他而延长,节奏因他而缓慢,进度因他而延迟,还有其他一些自制力差的学生也都纷纷效仿,也慢慢跟随他走上讲台。这样,教室内的喧哗声越来越大,纪律越来越差。有时候,由于要赶进度,我会快速地回复他一句,随即带领孩子们进入到下一个环节。然而,他并没能领会我的意思,依然慢吞吞走上讲台继续问东问西。不过,那时他没有了笑容,大眼睛里除了怯怯,有时候还因为激动或羞怯蓄满了泪水。

课下,同学们都叫他“老慢慢”,这里的方言是“脑瓜不灵光”的意思。可是,我从他的举动里,读到更多的是:虽然动作缓慢,可是努力在奔跑,而且还要努力赶上大家。那“焦灼的泪水”,更是在诉说:我怎么赶不上呢?我不要落后,请等等我。而且它传递给我的还有一个重要的信息,那就是:他不是自欺欺人、滥竽充数、瞒哄过关。他要弄懂,他要把老师讲授的每个环节都要搞清楚,他追求的是实实在在的心里明白。这,应该就是“学习”的样子;这,应该就是“学习”的过程。而这,不正是“学习”的初衷吗?实事求是,追求真知!

这样以来,我更要细心地留意一下他了。

放学时分,他的爷爷过来接他,一再嘱咐我,“老师,孩子父母在外打工。有什么作业,你得写到一张纸条上给他,发到群里,我们没有手机,看不到。”

哦!这是个留守儿童。为了不让他再次跑到讲台找我确定问题,我把他调到了紧挨讲台的第一桌。这样,即便我用手操控“希沃”屏幕,也能很方便地给出他回复,而其他学生也都能安坐在自己的座位上做事。

近距离地接触,使我对他了解更多了些:他母亲跟我电话说起,回到家孩子就经常关在家里,跟外人很少接触,不出门。

他的反应的确比别人慢一拍。究其原因,我在想,他常年同举动迟缓、反应缓慢的爷爷生活在一起,是不是受到爷爷影响,导致他的节奏与同龄的孩子落后呢?无论怎样,要让他合群,让他能跟普通的孩子一样,这就就需要培养他注意力和专注度、对事物的敏感反应度,及做事的速度。

由此,我将我说的每句话,要表达的每个意思、每件事项都细分为几个点,如同电影中的“慢动作”镜头,逐一训练,环环相扣,一环带一环地往下引入。

例如:做一道题,我会让孩子们拿出纸笔跟我同步进行。

我读一个词,写在黑板上,要求同学们读了后写在本子上,我写完走下去巡视落实情况;我再读下一个词,再写在黑板上,学生们读了后写在本子上,我再走下去巡视落实情况,这样循环往复。

对于农村偏远地区的孩子们来说,家长们要么出去打工不在孩子身边,即便在身边守着,要么是忙于生计,要么文化水平偏低,也没有时间,也没有能力来


转载请注明:http://www.longyaozx.com/lyxxw/17509.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