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城县主要旅游景区景点解说词
息波亭及护城石堤(1)
息波亭和护城石堤位于旧城区的西南部,泜河东岸。年11月,息波亭及护城石堤被列为河北省文物保护单位。
泜河
家乡的泜河又称泜水、南泜水(北泜水指今赞皇县境内的槐河),临城人民的母亲河。发源于太行山脉,属海河流域子牙河水系滏阳河的支流,为季节性河流。流经临城、内丘、隆尧、宁晋等4个县,经宁晋泊注入滏阳河,长约公里,流域面积约平方公里。其中在临城境内干支流总长94.5公里,流域面积约平方公里。泜河是一条古老的河流,最早记载出自《山海经》之卷三《北山经》:“……敦与之山……泜水出于其阴……”。“敦与之山”一说是今邢台县凌霄山,位于邢台县、内丘县交界处。
泜河上游有南、北两大支流。北支有两个分支。一支发源于三峰山,河道长33.5公里,落差米;其中石安至石家栏段长8.8公里,落差米。一支发源于闫家庄的寨沟,寨沟至石窝铺河道长6.3公里,落差米。南支也有两个分支。一支发源于内丘县獐么乡,自赵庄乡东山底村入境,流经赵庄乡东部,返入内丘县穿过石关又入境。这支长38.9公里,其中临城境内长约30.5公里,落差米。一支发源于内丘县南赛,由石城乡入境流入乱木水库(子龙湖)。这一支全长15公里,其中临城县境内长9公里。泜河下游河道,临城水库(岐山湖)以下至冯村铁路桥段为丘陵区河流,长17.35公里。
“河”,东汉刘熙所著的《释名》一书中解释为“下也,随地下处而通流也”。“泜”,有学者解释为暗河、潜流水的意思。字的左边是水,右边是一条河分两叉。意思是一支在地面流动,另一支潜入地下,然后再出地面,成为明河。临城过去有句民谚:“九沟十八汊,三断绿阳河。”这“三断”就是说泜河有三处断流的现象。第一断是在临城县的澄底村,第二断是在内丘县的中张村,第三断是在隆尧县的东山南村。当河水流至这三个地方,河面水量就忽然减少,渗入沙层,几乎枯竭。实际上是明河变成了地下河,伏流几里地后再涌流出河床,恢复常态。这就是“泜河”名称的由来。
护城石堤
由于受地理位置和地形的影响,临城县极易发生山洪灾害。每年6月1日~9月30日为汛期,7月下旬和8月上旬为主汛期。清代《临城县志》记载有四次大的水灾。
第一次是在明弘治十四年()。七月间,河水泛滥,县城内进水有一丈多深,无数的人畜被淹死。西城墙门被冲毁,此后临城城便没有了西门。
第二次是在明嘉靖三十二年()。秋雨连绵,大水冲塌县城西南一角。
第三次是在明隆庆三年()。秋天大雨连续下了半个月,大水灌满全城,西南城和南关都被冲毁,县城重新修建。
第四次是在清康熙七年()七月间,大雨下了七天七夜,洪水三面围城,官民外逃,无数房屋倒塌。
为防水患,历代知县都采取了许多措施。明嘉靖十五年(),筑土堤栽柳树护城。隆庆三年始筑石堤,最终于万历二十五年()完成,临城城水患得以解除。石堤长米,高3米,宽2.4米,为巨形青石筑砌。工程完工后,在石堤南端立碑记之。青石碑长宽均为1.8米。碑阳为知县程鹏抟撰写的呈文,共字,记述了河水泛滥、城池受危和修筑石堤的经过,对考证古河道的历史演变具有宝贵的科学研究价值。碑阴为程鹏抟手书苏轼的《前赤壁赋》。碑文均为阴刻楷书,书法刚劲有力,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该碑于年移入溶洞景区碑廊。
(待续)
有人用